GRC墙板基层处理施工要点解析
GRC(玻璃纤维增强水泥)墙板因其轻质、高强、造型灵活等特性,广泛应用于建筑装饰领域。基层处理作为施工的核心环节,直接影响墙板的粘结强度、耐久性及整体观感。以下从施工准备、基层处理步骤、关键技术参数及质量管控四个维度,系统梳理其施工要点:
一、施工准备:材料与环境的双重把控
材料验收与适配性检测
GRC板质量:检查板材外观(无裂纹、缺角、色差)、尺寸偏差(长度≤±3mm,宽度≤±2mm)及物理性能(抗弯强度≥15MPa,吸水率≤12%),确保符合JC/T1057-2007标准。
粘结材料:选用专用粘结剂(如聚合物水泥砂浆),其粘结强度需≥1.5MPa,且与GRC板及基层材质相容。
辅助材料:中碱性玻璃纤维网布(孔径5mm×5mm,抗拉强度≥1500N/50mm)、嵌缝膏(收缩率≤0.5%)、抗裂砂浆等需提前备齐。
环境条件控制
湿度与温度:基层含水率≤10%,pH值7-9;施工环境温度宜为5-35℃,避免雨天或大风天气作业。
基层强度:混凝土基层抗压强度≥C20,砌体基层抗压强度≥MU5,且无空鼓、起砂现象。
二、基层处理步骤:从清理到防护的全流程管理
基层清理与修补
表面处理:用高压水枪冲洗基层,清除浮灰、油污、菌藻等杂质;对凸起部位(如砂浆疙瘩)用机械打磨至平整,凹陷处(深度>5mm)用1:3水泥砂浆修补并养护3d。
粉化层处理:若基层存在粉化、起泡现象,需铲除至坚实层,并涂刷界面剂(如混凝土专用界面处理剂)增强粘结力。
湿润与拉毛处理
湿润基层:施工前1d用清水喷洒基层,保持表面湿润但无明水(含水率控制在10%-15%)。
拉毛工艺:采用SN凝结剂或1:1水泥砂浆加建筑胶水,用扫帚或专用拉毛工具在基层表面形成均匀的毛刺(厚度2-3mm),养护1d后形成粗糙界面,延长砂浆失水时间,提升粘结力。
防裂措施强化
玻璃纤维网布铺设:在隔墙抹灰底层时,同步压铺中碱性玻璃纤维网布,网布搭接宽度≥100mm,且位于抹灰层中部,防止因温差或收缩导致开裂。
伸缩缝预留:GRC板安装时,板间预留5-8mm伸缩缝,用嵌缝膏填实后挂抗裂网,表面喷涂真石漆统一质感,避免应力集中引发裂缝。
三、关键技术参数:数据驱动的精准施工
粘结剂涂抹厚度:根据20年施工经验总结,粘结剂涂抹厚度应为GRC板厚度的1/3(如12mm厚板涂抹4mm粘结剂),确保粘结层与板材协同变形。
弹线定位精度:基础墙面弹线定位误差≤3mm,预埋钢筋间距<50cm,采用膨胀螺栓+专用粘接剂双固定方式,提升构件稳定性。
填缝材料性能:嵌缝膏需具备低收缩率(≤0.5%)、高粘结力(≥1.0MPa)及防火性能(耐火极限≥1h),确保缝隙密封严密且安全可靠。
四、质量管控:从过程到验收的全链条监督
过程检查
基层平整度:用2m靠尺检查,偏差≤3mm;垂直度用铅垂线检测,偏差≤2mm。
粘结剂饱满度:安装时检查GRC板与基层缝隙,确保粘结剂挤出量≥50%,无空鼓现象。
养护管理:抹灰层完成后,需覆盖塑料薄膜养护7d,避免早期失水开裂。
验收标准
表面质量:无裂缝、空鼓、起砂,接缝平整(高低差≤1mm),颜色一致。
性能检测:通过拉拔试验(粘结强度≥1.5MPa)及敲击检测(无空鼓声)验证施工质量。
资料归档:保存材料合格证、检测报告、施工记录及验收单,实现质量追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