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RC构件生产过程需从原材料、生产工艺、设备管理、质量检测及人员管理五大方面进行系统性控制,以确保构件性能稳定、质量可靠。具体控制要点如下:
一、原材料质量控制
材料筛选与检测
水泥:选用高强度水泥,需符合国家标准(如抗压强度≥42.5MPa),并检测其初凝时间、终凝时间及安定性。
玻璃纤维:采用耐碱玻璃纤维,抗拉强度需≥1500MPa,耐碱残留率≥80%,确保与水泥基体的长期粘结性能。
砂子:颗粒级配需符合中砂标准(粒径0.15-4.75mm),含泥量≤3%,避免影响构件强度。
外加剂:如减水剂、防水剂等,需通过试验验证其与水泥的相容性,确保工作性能(如流动性、保水性)满足要求。
供应商管理
对原材料供应商进行资质审核,要求提供质量保证书及第三方检测报告。
每批原材料进场时,按规范抽样检测(如水泥取样量≥12kg),不合格品立即退场。
二、生产工艺控制
配合比设计
通过试验确定最佳水灰比(通常0.35-0.45)、砂灰比(2.5-3.5)及玻璃纤维含量(3%-5%),确保构件强度(抗压强度≥40MPa)与耐久性。
示例:某工程中,水灰比从0.4调整至0.38后,构件28天抗压强度提升15%。
搅拌与成型工艺
搅拌:采用强制式搅拌机,搅拌时间≥3分钟,确保玻璃纤维均匀分散,避免结团。
成型:根据构件形状选择工艺:
喷射工艺:适用于异形构件,通过高压喷射将混合料附着于模具,需控制喷射压力(0.5-0.8MPa)和距离(60-100cm)。
注模工艺:用于标准板件,需振动密实(频率≥2000次/分钟),排除气泡。
模具管理:模具表面需光滑无缺陷,使用前涂刷脱模剂(如硅油基脱模剂),确保构件表面平整度≤2mm/m。
养护制度
初期养护:脱模后立即覆盖塑料薄膜,保持湿度≥90%,温度20±2℃,养护时间≥7天。
后期养护:转移至自然环境,继续养护至28天,期间避免暴晒或雨淋。
效果验证:通过回弹法检测构件强度,确保28天强度达到设计值的90%以上。
三、生产设备管理
设备选型与维护
搅拌机、振动台等关键设备需定期校准(如每季度一次),确保精度符合要求。
示例:某厂因搅拌机叶片磨损未及时更换,导致混合料不均,构件强度波动达20%。
自动化控制
引入PLC控制系统,实时监测搅拌时间、振动频率等参数,减少人为误差。
采用3D扫描技术检测模具尺寸,确保构件精度(长度偏差≤±2mm,厚度偏差≤±1mm)。
四、质量检测与控制
过程检测
原材料检测:每批次检测水泥强度、玻璃纤维抗拉强度等。
半成品检测:成型后检查构件表面气泡、裂缝等缺陷,缺陷面积≥0.5%的构件需报废。
成品检测:
物理性能:抗压强度、抗折强度、吸水率等(如吸水率≤12%)。
耐久性能:抗冻融循环(≥50次)、抗碳化(深度≤5mm)等。
外观质量:表面光洁、色彩均匀,无裂纹、蜂窝等缺陷。
抽样规则
按GB/T2828.1标准抽样,每100件构件抽检5件,不合格品加倍抽检,仍不合格则整批返工。
五、人员管理与培训
技能培训
操作人员需通过专业培训(如喷射工艺操作、模具维护等),考核合格后上岗。
定期组织技术交流会,分享工艺改进案例(如某厂通过优化搅拌时间,减少构件开裂率30%)。
质量责任制
明确各岗位质量职责(如质检员对成品检测结果负责),建立质量追溯体系,实现问题可查、责任可究。